西藏唯一个天主教堂在盐井
从古希腊雄伟的卫城到江南飘雨的小镇;从撒哈拉的新月沙丘到南极大陆绵延的冰壁。与这颗星球相比,我们每日所居住的城市,不过是一口枯井上的天空。一生只有短短几十载,能拥有走遍各地机会的人是稀少而又幸运的。不过,即使不能亲临,我们的心也可以架上网络的翅膀,先行一步抵达只在书本上见过的地方。旅行,也可以是在地图上。
每当晨曦初现,乳白色的雾霭从大山深处的密林中缓缓升起,又或夕阳斜下,遥映着远处的雪山之时,一群藏民手握胸前的十字架,心中默诵《圣经》祷辞。
这实在令人惊奇,在大多数人眼里,藏传佛教是中国西藏自治区藏族群众唯一的宗教。但在这个小村子里,陪伴许多藏民一生的神,不是东方的释迦牟尼,而是西方的耶稣。
盐井天主教堂是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,位于芒康县纳西乡上盐井村,国道214线旁,占地面积6000 多平方米,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。
盐井天主教堂,是西方与藏族建筑艺术的罕见结合,其内部装饰是典型的哥特式高大拱顶,天花板上绘满了《圣经》题材的壁画,而外部则呈“梯”字形,是藏族民居常见式样,只有建筑外墙正中的大十字架提醒着人们这是一所教堂。天主教堂里极具中国特色和藏式风格,色彩艳丽的外墙和庭院里如火如荼开放的格桑花,显现着别样的风情,除了耶稣像、圣母像和一些装饰品外,还有传统的红灯笼和洁白的哈达。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用各自的方式祈福和祝愿,这样的场景让人看了莞尔一笑,引发思考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,古老的盐井人不仅善于与人相处,似乎更善于与神沟通。今天的盐井有着多民族宗教兼容并蓄、共存发展的独特文化现象。
教堂所在地上盐井村不到一千个村民,是这座教堂主要的信仰人群。
天主教1865年传到盐井,至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了,自 1865 年至 1949 年历经 17 位外藉本堂神父。首次打开这种局面来到盐井传教的有两位神父(邓德亮神父和比神父)。两位传教士经过长途跋涉,翻山越岭从之南贡山的朋卡来到现在盐井的根拉村,并在根拉村住了一段时间,当时群众中已有信教的人, 1865 年从贡格喇嘛手中买下了上盐井的这块地皮,并盖起了教堂,有十五间的住宿。
村里新出生的小孩会被家长带到教堂,请神父取个“保罗”、“安妮”这样的“教名”,伴随他们终生,不再另取藏族名字。他们死后也是按照天主教的仪轨进行土葬。
天主教给这一村庄带来不少异国风俗,而另一方面,和藏文化的长久融合又呈现出别样的意趣:“当地不少青年男女在恋爱的时候,分别信仰佛教或天主教,家人也不会阻止他们结合。婚后,二人还是各信各的宗教,耶稣和释迦牟尼像可以共处一室。出生的孩子信仰什么,多半还看孩子本人的意愿。”40多岁的藏族修女玛丽说。
这里的天主教信民仍然把藏历新年当作一年的起始,传教士穿的是藏装,信徒使用的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套藏文版《圣经》,教堂外部也是藏族民居的建筑风格,连在圣母玛丽亚像前敬献的都是藏族传统的哈达。
在像圣诞节这样传统的西方节日里,村里尽管没有圣诞树或圣诞老人,但教堂仍然会邀请临近省份教堂的教友,甚至当地佛教寺庙的寺主和村里的佛教信徒前来欢聚。每年藏传佛教传统的“跳神节”到来时,神父与天主教民们也会得到邀请,和佛教信徒共同欣赏“神舞”来欢庆佛教节日。
盐井被一条沟划分为上、下盐井。下盐井多为外来的纳西人,信藏传佛教,和藏族没有太大区别。而住在上盐井的虽都为土上土长的藏族,80%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。藏式白塔与天主教堂遥遥相望,讲述着不同语言的民族和睦相处。世人眼中的盐井从古到今都是一个矛盾综合体。苍白的言语描绘,远不及你带着那颗探索的心翻山越岭,一路前行去亲自触摸。
每当晨曦初现,乳白色的雾霭从大山深处的密林中缓缓升起,又或夕阳斜下,遥映着远处的雪山之时,一群藏民手握胸前的十字架,心中默诵《圣经》祷辞。
这实在令人惊奇,在大多数人眼里,藏传佛教是中国西藏自治区藏族群众唯一的宗教。但在这个小村子里,陪伴许多藏民一生的神,不是东方的释迦牟尼,而是西方的耶稣。
盐井天主教堂是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,位于芒康县纳西乡上盐井村,国道214线旁,占地面积6000 多平方米,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。
盐井天主教堂,是西方与藏族建筑艺术的罕见结合,其内部装饰是典型的哥特式高大拱顶,天花板上绘满了《圣经》题材的壁画,而外部则呈“梯”字形,是藏族民居常见式样,只有建筑外墙正中的大十字架提醒着人们这是一所教堂。天主教堂里极具中国特色和藏式风格,色彩艳丽的外墙和庭院里如火如荼开放的格桑花,显现着别样的风情,除了耶稣像、圣母像和一些装饰品外,还有传统的红灯笼和洁白的哈达。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用各自的方式祈福和祝愿,这样的场景让人看了莞尔一笑,引发思考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,古老的盐井人不仅善于与人相处,似乎更善于与神沟通。今天的盐井有着多民族宗教兼容并蓄、共存发展的独特文化现象。
教堂所在地上盐井村不到一千个村民,是这座教堂主要的信仰人群。
天主教1865年传到盐井,至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了,自 1865 年至 1949 年历经 17 位外藉本堂神父。首次打开这种局面来到盐井传教的有两位神父(邓德亮神父和比神父)。两位传教士经过长途跋涉,翻山越岭从之南贡山的朋卡来到现在盐井的根拉村,并在根拉村住了一段时间,当时群众中已有信教的人, 1865 年从贡格喇嘛手中买下了上盐井的这块地皮,并盖起了教堂,有十五间的住宿。
村里新出生的小孩会被家长带到教堂,请神父取个“保罗”、“安妮”这样的“教名”,伴随他们终生,不再另取藏族名字。他们死后也是按照天主教的仪轨进行土葬。
天主教给这一村庄带来不少异国风俗,而另一方面,和藏文化的长久融合又呈现出别样的意趣:“当地不少青年男女在恋爱的时候,分别信仰佛教或天主教,家人也不会阻止他们结合。婚后,二人还是各信各的宗教,耶稣和释迦牟尼像可以共处一室。出生的孩子信仰什么,多半还看孩子本人的意愿。”40多岁的藏族修女玛丽说。
这里的天主教信民仍然把藏历新年当作一年的起始,传教士穿的是藏装,信徒使用的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套藏文版《圣经》,教堂外部也是藏族民居的建筑风格,连在圣母玛丽亚像前敬献的都是藏族传统的哈达。
在像圣诞节这样传统的西方节日里,村里尽管没有圣诞树或圣诞老人,但教堂仍然会邀请临近省份教堂的教友,甚至当地佛教寺庙的寺主和村里的佛教信徒前来欢聚。每年藏传佛教传统的“跳神节”到来时,神父与天主教民们也会得到邀请,和佛教信徒共同欣赏“神舞”来欢庆佛教节日。
盐井被一条沟划分为上、下盐井。下盐井多为外来的纳西人,信藏传佛教,和藏族没有太大区别。而住在上盐井的虽都为土上土长的藏族,80%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。藏式白塔与天主教堂遥遥相望,讲述着不同语言的民族和睦相处。世人眼中的盐井从古到今都是一个矛盾综合体。苍白的言语描绘,远不及你带着那颗探索的心翻山越岭,一路前行去亲自触摸。
相关文章
西藏景点
- 拉萨
- 布达拉宫 大昭寺 八廓街 色拉寺 西藏博物馆
- 罗布林卡 哲蚌寺 羊八井 小昭寺 药王山
- 林芝
- 巴松措 米堆冰川 比日神山 波密 南伊沟
- 卡定沟 鲁朗林海 秀巴古堡 墨脱 南迦巴瓦
- 巨柏林 米堆冰川 雅鲁藏布大峡谷
- 日喀则
- 扎什伦布寺 帕拉庄园 绒布寺 萨迦寺
- 珠穆朗玛峰 希夏邦马 白居寺
- 卡诺拉冰川 樟木口岸 马卡鲁峰
- 山南
- 雍布拉康 羊卓雍错 昌珠寺 拿日雍错
- 拉姆拉错 敏珠林寺 桑耶寺 藏王墓 哲古湖
- 昌都
- 然乌湖 强巴林寺 仁错 孜珠寺 来古冰川
- 阿里
- 冈仁波齐 玛旁雍错 托林寺 拉昂错
- 扎达土林 古格遗址 班公错 科迦寺
- 那曲
- 纳木错 可可西里 色林错 当惹雍错
- 念青唐古拉 羌塘草原 格拉丹东